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1:49    次浏览
公心与菩提心儒家说至公、公心,佛教中说得要玄一点,叫做菩提心。实际上菩提心就是公心,就是无我利他之心。简单地说,把自己这个小我放下,一心利益他人,直到一切众生都圆满解脱,这就是佛教的菩提心。儒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,大而化之惯了,不会在细节上去划分。周敦颐先生也是这样,他在这里只提出“圣人之道,至公而已矣”,然后就让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去体会和感受,慢慢向这个方向去做。但是佛教在这个上面,会有很细致的分析和方法,会给你一个下手处。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,就是很具体的菩提心的修法。从佛家修行的角度来说,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。我们在佛菩萨的塑像、在皈依师父面前发愿,要向诸佛菩萨学习大公无私的精神,明明知道自己一时还做不到,但也是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。我们发起了这个大愿,那就很好,就说明你发起了愿菩提心,就有无私利他、彻底解脱的基础了。但是,所谓修行,还要实实在在地去行,去修正、修改自己的行为,去打磨、消融自己的习气。你发起了这个心愿,而且一步步就这么去做了,那就叫行菩提心。所以,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,是要结合在一起,才会对你实际的修行产生作用。从思想行为上,佛教的菩提心修法就有这么一种划分;而在菩提修行的境界上,佛教有中又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境界。世俗菩提心,一般人都容易生起,就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那样,要大公无私,公而忘私,尽量把自己个人的执著放下,要无我利他,这就是世俗菩提心。胜义菩提心是最高意义上的菩提心,在佛教里面,就是要对般若智慧,对空性智慧有真实不虚的体会,才会发起胜义菩提心。读过《金刚经》的朋友,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三心不可得的观点,即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。尽管什么都不可得,但是在这个“不可得”的基础上,该做的事情还是要认真去做。所谓“三轮体空,六度万行”,就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时间之轮的体性都是不可得的,是空性的;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,我们照样要把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这六种修行做好,照样要把利益一切众生的所有事情做好。过去禅宗老和尚们有个说法,叫“宴坐水月道场,大做空花佛事。”就是说,我这个寺庙、这个道场是水中之月,是虚幻不实的,是会随着时节因缘而变化,会产生也会消失。一个朝代变了,思想文化体系变了,遇到兵火灾难时,道场也许就消失了,所以是水月道场。我们知道这个道场是虚幻不实的,是水中之月,但我们一样要安心在那里坐着。别人来问法,就要老老实实一问一答;有人来求皈依,就给他做皈依;有死人要做超度,就给他做超度。总之,一切事情都要有条不紊地进行。“大做空花佛事”就是这个道理,我们做的一切事情,哪怕是功德无量的事情,也要做了就放下,都是水中月、空中花嘛。 佛教里面有如此细分,但是对于儒家而言,用“至公”二字,就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。要有公心,还要把这个公心推而广之,达到极致之处,这个就是“至公”。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,还是需要入手之处,需要一个次第。我们在这里把儒家公心与佛家的菩提心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,实际上,其核心的内容、核心的思想都是一致的。 转自己归山河大地佛家所谓的发菩提心,我们能不能一以贯之呢?过去有个讽刺学佛的风凉话,说“修行一年,佛在眼前;修行三年,佛在天边。”就是说刚刚信佛、刚刚发心学佛的人,一般都会很精进,就像我们钟律师一样,看了一本《当和尚遇到钻石》,一下子就找到感觉了。哦,原来佛法是这么好的东西啊!把对我们世间人的好多思想,都拨乱反正了。这个感觉一来,哈,到现在半年多了,班都不想去上,钱都不想挣了,就想每天都和佛法泡在一起,确实有佛在眼前的感觉。但是,我们的这种感觉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呢?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学了三年佛,佛都还在眼前,这三年时间就可能会有点小成。起码对佛法的体会,对菩提心的认识,会更进一层。如果是“修行三年,佛在天边”,又把学佛修行的事放到脑后去了,那就又退回到原点去了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在时间的长河里面,保持一种恒定、稳定、连续性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那么,具体要怎样才能做到公心呢?以前冯老师经常举一个公案,有个僧人问长沙景岑禅师:如何转山河大地归自己?这个意思很明确,就是要打破自己和山河大地之间的界限,要让世界完全汇归于自己一心。这确实是个修行人提的问题,他也可能确实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体会。但是景岑禅师回答他说:你何不转自己归山河大地呢?你为什么不把自己放下,把自己放在山河大地中去,彻底地把私心放下呢?虽然这两种思维的目标都一样,都是要让世界与自心汇归一体,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,但出发点不同,结果就会大不相同。什么是修行?修行人与世间人之间有什么不同?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书里经常说,修行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多高尚,有多了不得,实际上啊,你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,都是满肚子私心妄想。世间人的私心妄想还好确认,也好解决,无非就是财色名利这些嘛,对不对?大家一看就清楚。但是修行人的私心妄想,往往会包装得很好,甚至自己把自己骗了,还骗得理直气壮。其实,修行人的私心才最大、妄想才最大!为什么呢?修行人都想成菩萨、成佛啊!世间的功名利禄这些小果子你看不上,只看得上成佛成圣这个最大的果子啊!学儒家的想成圣人,学道家的想要长生不老,想要达到《易经》里面说的“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和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”,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。这是好大一个私心啊,对不对?那么,以这个为出发点修行可不可以呢?如果你为了这个最大的私心,真正能把世间的功名利禄都放下,一心去求去修道求道,最后在精神上猛地转身,把这个私心彻底放下,也可能达到大公、至公的境界。关键就是我们怎么去体会?怎么去发心?怎么去认清公与私之间的关系?所以,即使是从最利己的角度而言,也应该放下自我,去利益他人。当然,最好还是一开始就走至公的路线,只要你以公心出发做一切事,我执自然放下,自然就到无我的境界。以前冯老师经常在讲这个事,重要的不是转山河大地归自己,这样的话,自己的私心就越放不下,哪怕整个宇宙都转到自己身上了,但自己这个根本执著就更难放下了。《金刚经》里面说无四相,即“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”,其中无我相是基础,就是要把一己之私放下,把我相破除掉。这是最关键的。你一旦把我相破掉了,其他的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都会迎刃而解。因为其他三相的执著,都是以我执为基础的。“皮之不存,毛之焉附?”真正修行到连我都没有了,其余的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乃至山河大地、宇宙万相又从何而来呢?所以从学修的角度来说,我们还是要把方向搞清楚,才可以找到地方下手。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